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脊髓損傷后動物的運動能力評估直接反映了脊髓修復與再生水平,以及外周行為功能的改善情況。1953年,Tarlov等描述開放場地實驗,并應用于動物脊髓壓迫損傷后的運動功能評價,內(nèi)容有關節(jié)活動度,能否行走、跑步等。其特點是對靈長類動物較為可靠,且與脊髓損傷程度、神經(jīng)功能恢復及軸突殘存數(shù)量等的相關性較好,但對嚙齒類動物一致性較差。由于觀察者存在主觀隨性,在不同實驗環(huán)境下重復性不高。
隨后許多學者對Tarlov法進行了諸多改良。并將此法應用于大鼠后肢功能評價。 Kazanci等采用Tarlov法評價家兔脊髓缺血損傷后的運動功能,表明美西律具有明顯改善神經(jīng)功能和緩解組織病理損傷的作用,但與甲潑尼龍(強大的抗氧化劑)比較無統(tǒng)計學差異。 Liang等探討了川芎嗪和去鐵胺治療大鼠脊髓缺血損傷的聯(lián)合效應。結果治療組Tarlov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,且截癱發(fā)生率與形態(tài)學改變存在相關性。改良的Tarlov法雖然較為簡單,但評分跨度大,容易呈跳躍性分布,較難判別嚙齒類動物程度上的差異,也難以揭示神經(jīng)功能恢復的整個過程。因此,Tarlov法僅作為嚙齒類動物程度的初步篩選,適合與其他行為學方法結合使用。Akdemir等采用改良后的Tarlov法分級標準和斜板實驗,評價經(jīng) SJA6017(一種鈣蛋白酶抑制劑)治療后的大鼠后肢功能的改善狀況,提示抑制鈣蛋白酶誘導的細胞凋亡可能是一種可行的治療策略。